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

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,欲說還休

辛棄疾(1140~1207),字幼安,號稼軒。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,人稱詞中之龍,與蘇軾合稱「蘇辛」。生於金國,出生時,正是民族英雄岳飛被宋高宗趙構、奸臣秦檜一夥殺害的前二年,少年抗金歸宋,曾任江西安撫使、福建安撫使等職,一生力主抗金,屢陳恢復大計,因而頗遭當權者之忌,1181年,主和派對辛棄疾的抗金行動和要求予以誹謗與彈劾,於是辛棄疾被逐出朝廷,棄置不用達二十年之久。從四十三歲起,閒居江西上饒一帶,這期間是他詞作的盛期,其詞「慷慨縱橫,有不可一世之概」。晚年一度被韓侂胄起用,但仍然得不到信任,最後含恨辭世。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「殺賊!殺賊」。追贈少師,諡忠敏。
辛棄疾是兩宋現存詞最多的作家,詞中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由南宋收復中原的愛國熱忱。作品題材廣闊,風格多樣,以豪放為主,善於用典,也善於白描,開拓了詞的疆域,提高了詞的表現力,著名詞作包括〈水調歌頭〉(帶湖吾甚愛)、〈摸魚兒〉(更能消幾番風雨)、〈滿江紅〉(家住江南)、〈沁園春〉(杯汝來前)、〈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〉、〈青玉案元夕〉、〈破陣子〉、〈醜奴兒〉、〈永遇樂〉。

乘風好去,長空萬里,直下看山河

一輪秋影轉金波。飛鏡又重磨。
把酒問姮娥。被白髮、欺人奈何。

乘風好去,長空萬里,直下看山河。
斫去桂婆娑。人道是、清光更多。

──辛棄疾〈太常引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〉

這首詞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,作于淳熙元年(1174)中秋夜,時稼軒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,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。作者想到功業無成而白髮已多,作者滿懷無法排遣的悲憤,對著皎潔的明月,想到月宮中長生不死的嫦娥,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:「被白髮、欺人奈何?」雖然明知老之將至,時不待人,但仍壯心不已。豪氣衝天、直上九霄,俯瞰人間的美好;正氣凜然,誓要除滅那來自高層、給人間帶來黑暗的婆娑桂樹,使人間處處都能同得光明。

閑愁最苦。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,煙柳斷腸處

詞序:
淳熙已亥,自湖北漕移湖南,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,為賦。

更能消、幾番風雨,匆匆春又歸去。
惜春長怕花開早,何況落紅無數!
春且住。見說道,天涯芳草無歸路。
怨春不語。算只有殷勤,畫檐蛛網,盡日惹飛絮。

長門事,准擬佳期又誤。蛾眉曾有人妒。
千金縱買相如賦,脈脈此情誰訴?
君莫舞。君不見,玉環飛燕皆塵土!
閑愁最苦。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,煙柳斷腸處。

──辛棄疾〈摸魚兒〉

本篇作於淳熙六年(1179)春,時辛棄疾四十歲,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。他遭致排擠打擊,不得重用,接連四年,改官六次。這次,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,照樣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,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。行前,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,作者見景生情,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郁於胸的苦悶之情。
這首詞採用暗喻手法,始終不說明作詞本意。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,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。風格上摧剛為柔,把重大的內容、強烈的感情,通過婉約的風格表現出來。首先是借春光消逝表現對國家時局危難的擔心,大好春光只剩下蜘蛛網上沾的那點柳絮。接著借美人失寵,抒發遭嫉妒受排擠的怨憤,警告進讒善妒的人不會有好下場。最後借景抒情,表現了對國家局勢岌岌可危的傷感情懷。

無說處,閑愁極

家住江南,又過了、清明寒食。
花徑裡、一番風雨,一番狼藉。
流水暗隨紅粉去,園林漸覺清陰密。
算年年、落盡刺桐花,寒無力。

庭院靜,空相憶。
無說處,閑愁極。
怕流鶯乳燕,得知消息。
尺素如今何處也?彩雲依舊無蹤跡。
慢教人、羞去上層樓,平蕪碧。

──辛棄疾〈滿江紅暮春 

此詞抒寫傷春恨別的「閑愁」,屬於宋詞中最常見的內容,但是仔細體味該詞,不落俗套,委婉細膩。江南暮春,回想當年與伊人離別,至今蹤跡杳然,故睹景而思人。思也枉然,閑愁至極,卻又生怕流鶯乳燕窺知內心深處的情事,所以羞於登上高樓以望遠人,何況即使登樓,也只能見到一片平蕪,無從望見伊人的倩影。全詞風格雖較婉約,仍有作者雄健的韻味糅合其詞;而語言的流轉爽利,在稼軒詞中又別有一種風韻。

凡我同盟鷗鷺,今日既盟之後,來往莫相猜

帶湖吾甚愛,千丈翠奩開。
先生杖屨無事,一日走千回。
凡我同盟鷗鷺,今日既盟之後,來往莫相猜。
白鶴在何處,嘗試與偕來。

破青萍,排翠藻,立蒼苔。
窺魚笑汝癡計,不解舉吾杯。
廢沼荒丘疇昔,明月清風此夜,人世幾歡哀。
東岸綠陰少,楊柳更須栽。

──辛棄疾〈水調歌頭盟鷗〉

淳熙八年(1181)春天,稼軒在信州(江西上饒市)興建帶湖。這年冬天,改除兩浙西路提點刑獄使,旋以臺臣劾其「用錢如沙泥,殺人如草芥」,落職罷免,淳熙九年(1182)仲春,歸隱上饒新居。這首〈水調歌頭盟鷗〉,即表達他對於歸隱帶湖的喜愛,願與鷗鷺為盟。

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,欲說還休

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,愛上層樓。
為賦新詞強說愁。

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,欲說還休。
卻道天涼好個秋。

──辛棄疾〈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〉

此詞是辛棄疾被劾去職,閒居帶湖時所做,他常閒由於博山道中,風景如畫,卻無心賞玩,眼看國事日非,自己無能為力,一腔愁緒無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一壁上題了這詞,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,以「少年」與「而今」對比,表達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感受,凸出地渲染了一個「愁」字,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。

況怨無大小,生於所愛,物無美惡,過則為災

詞序:
將止酒,戒酒杯使勿近。

杯汝來前,老子今朝,點檢形骸。
甚長年抱渴,咽如焦釜,于今喜睡,氣似奔雷。
汝說劉伶,古今達者,醉後何妨死便埋。
渾如此,嘆汝於知己,真少恩哉。

更憑歌舞為媒。算合作平居鴆毒猜。
況怨無大小,生於所愛,物無美惡,過則為災。
與汝成言,勿留亟退,吾力猶能肆汝杯。
杯再拜,道麾之即去,招則須來。

──辛棄疾〈沁園春〉

稼軒在閑居帶湖、瓢泉期間,大量創作俳諧詞。稼軒寫俳諧詞除了嬉笑怒罵,大半是抒發報國無門的鬱悶、諷刺小人、藉以明志、寄託愛國思想、或寫大自然的美感。所以他拓展俳偕詞的內容、同時也提昇俳諧詞的地位。稼軒是個幽默的人,任何生活題材,他都能以有趣味的眼光、生動的筆來表達。這首戒酒詞受東方朔〈答客難〉和班固〈賓戲〉影響,以「酒杯」為客,力數酒杯罪狀,言詞激烈,憤行於色,以至於欲肆之而後快。然而酒杯是稼軒知己「揮之即去,招亦須來。」不責怪自己貪杯,戒酒不力,反怪酒杯纏住自己,讓人會心一笑。

千古興亡,百年悲笑,一時登覽

舉頭西北浮雲,倚天萬里須長劍。
人言此地,夜深長見,斗牛光焰。
我覺山高,潭空水冷,月明星淡。
待燃犀下看,憑欄卻怕,風雷怒,魚龍慘。

峽束滄江對起,過危樓、欲飛還斂。
元龍老矣,不妨高臥,冰壺涼簟。
千古興亡,百年悲笑,一時登覽。
問何人又卸,片帆沙岸,繫斜陽纜?

──辛棄疾〈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 

這首詞辛棄疾在紹熙五年(1194)任福建安撫使,途經南劍州,登覽有名的雙溪樓而作之佳品。當時時代背景是南宋國家風雨飄搖危急存亡之秋,作者有志難伸。因作者壯志與渴望需要有一把能掃清萬里陰雲的長劍,而寫出了「倚天萬里須長劍」的名句。

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青山、見我應如是

詞序:
邑中園亭,僕皆為賦此詞。一日,獨坐停雲,水聲山色,競來相娛,意溪山欲援例者,遂作數語,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。

甚矣吾衰矣!悵平生、交游零落,只今餘幾?
白髮空垂三千丈,一笑人間萬事。
問何物、能令公喜?
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青山、見我應如是。
情與貌,略相似。

一尊搔首東窗裡。想淵明、停雲詩就,此詩風味。
江左沉酣求名者,豈識濁醪妙理!
回首叫、雲飛風起。
不恨古人吾不見,恨古人、不見吾狂耳。
知我者,二三子。

──辛棄疾〈賀新郎〉

這首詞是辛棄疾寄情大自然中,用陶淵明〈停雲〉詩意來賦停雲堂,寫青山綠水之可愛。心境恬淡閒適,遠超紅塵,笑談人間萬事,山水人情面貌,無物不美。格高氣盛,滿腔鬱憤化若無痕。言外之意,對東晉某些名士進行諷刺,今日能識濁醪妙理者,惟有我是陶淵明的知音。

君王天下事,贏得生前身後名。可憐白髮生

醉裡挑燈看劍,夢回吹角連營。
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聲。沙場秋點兵。

馬作的盧飛快,弓如霹靂弦驚。
君王天下事,贏得生前身後名。可憐白髮生。

──辛棄疾〈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〉

這首詞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結構的奇特不凡。前九句是第一部分,寫軍旅生活和報國壯志。最後一句是第二部分,寫理想不能實現的慨歎,也是對南宋朝廷投降政策表示的悲憤。前九句一氣貫穿,極寫軍旅快意生活,英風豪氣躍然紙上;末句寫理想破滅,一聲長歎,一句否定了前九句。轉折之後立即收住,萬千心事一言難盡而以一言盡之,筆力勁健雄豪。兩相對照,更感覺得到詞人的悲哀。

憑誰問、廉頗老矣,尚能飯否?

千古江山,英雄無覓,孫仲謀處。
舞榭歌臺,風流總被,雨打風吹去。
斜陽草樹,尋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
想當年、金戈鐵馬,氣吞萬里如虎。

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贏得倉皇北顧。
四十三年,望中猶記,烽火揚州路。
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鴉社鼓!
憑誰問、廉頗老矣,尚能飯否?

──辛棄疾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 

楊慎云:「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。」「金戈鐵馬,氣吞萬里如虎」的,不只是昔年的英雄人物,寫下這闕千古壯詞的辛棄疾,同樣也是終身充滿報國的熱忱與氣概的豪傑之士。
本詞作於宋寧宗嘉泰四年(1204)鎮江知府任上,辛棄疾已65歲。當時權臣韓侂胄正準備北伐。但是,他想樹立個人威望,獨擅其功,而排斥了辛棄疾等元老重臣參預其事;他又認為抗金功大業輕易可得,因此沒有做充分準備就輕舉妄動。辛棄疾用這首詞表達了自己的憂慮。朝廷沒有採納辛棄疾的意見,韓侂胄輕敵冒進,大敗南逃。檢查失敗的原因,竟都是辛棄疾所預言過的。這時辛棄疾雖任鎮江知府,但韓侂胄並不尊重他的意見,次年就被劾落職了。

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

試問嶺南應不好?卻道,此心安處是吾鄉

詞序:
王定國歌兒曰柔奴,姓宇文氏。眉目娟麗,善應對,家世住京師。定國南遷歸,余問柔,廣南風土應是不好。柔對曰:此心安處便是吾鄉。因為綴詞云:

常羨人間琢玉郎,天應乞與點酥娘。
自作清歌傳皓齒,風起,雪飛炎海變清涼。

萬里歸來年愈少,微笑,笑時猶帶嶺梅香。
試問嶺南應不好?卻道,此心安處是吾鄉。

──蘇軾〈定風波〉

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(1083),蘇東波48歲,被貶在黃州。王鞏(定國)於元豐二年(1079)八月,因蘇東坡的烏臺詩案貶賓州(今廣西賓陽)去監鹽酒稅務,被放逐南蠻之地。柔奴雖是歌妓,但卻一路相隨,陪伴左右嘗盡艱辛,歷經數載重回京師,只以一句「此心安處,便是吾鄉」來淡然處之,這句話令著名的大學士蘇東坡也佩服不已。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曾寫〈初出城留別〉:「朝從紫禁歸,暮出青門去。勿言城東陌,便是江南路。揚鞭簇車馬,揮手辭親故。我生本無鄉,心安是歸處」的詩句。蘇東坡寫這首詞,雖在稱讚王鞏與他的侍妾宇文柔奴,但也藉之一吐胸中塊壘,抒發了他本人在人生逆境中隨遇而安、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。
嶺南指在南嶺山系以南的地區,南嶺以越城、都龐、萌渚、騎田、大庾五嶺為主幹,由於五嶺萬山重疊,在自然地理上,把廣東、廣西與中原地區分隔開來,因此兩廣稱為嶺南、嶺外、嶺表,均由此得名。
後來,宋哲宗紹聖元年(1093),蘇東坡59歲時,被人告以「譏斥先朝」的罪名,累貶至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,也變成嶺南人了。而且他因口禍而得口福,愛吃荔枝,61歲時寫了〈食荔支〉二首詩,藉此南方特有珍果,抒發曠達、恬適的生活態度與胸襟。

詩序:
惠州太守東堂,祠故相陳文惠公。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,郡人謂之將軍樹。今歲大熟,賞啖之餘,下逮吏卒。其高不可致者,縱猿取之。

其一:
丞相祠堂下,將軍大樹旁。
炎雲駢火實,瑞露酌天漿。
爛紫垂先熟,高紅掛遠揚。
分甘遍鈴下,也到黑衣郎。

其二:
羅浮山下四時春,盧橘楊梅次第新。
日啖荔支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。

──蘇軾〈食荔支二首〉

蘇東坡貶居嶺南的惠州、海南的儋州時所寫的詩作,稱為嶺南詩。蘇東坡在嶺南時的心情與初貶黃州時相比,顯得更為平靜,沒有「空庖煮寒菜,破灶燒濕葦」的失意與苦悶。《宋史》本傳謂,他在惠州「居三年,泊然無所蒂介,人無賢愚,皆得其歡心」。貶為瓊州別駕後,居在「非人所居」的地方,「初僦官屋以居,有司猶謂不可。軾遂買地築室,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。獨與幼子過處,著書以為樂,時時從其父老遊,若將終身。」此時期正是他人生中困挫、詩藝高卓的晚年時期,其內容豐富多樣,生活周遭的事物幾乎無一不可入詩,即使是平凡事物,一經蘇東坡妙筆點化,便能成為人人傳頌的作品。蘇東坡的嶺南詩,是謫居處窮時,生命情志與情感內涵的呈現,也是人生經驗的總結。
宋哲宗紹聖四年(1097)丁丑四月,蘇東坡已經62歲了,自惠州貶所,再責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,不得簽書公事,被命即行,六月渡海,七月到昌化軍貶所。輾轉途中,蘇東坡寫了一首詩寄給子由,提到「海南萬里真吾鄉」。

九疑聯綿屬衡湘,蒼梧獨在天一方。
孤城吹角煙樹裏,落日未落江蒼茫。
幽人拊枕坐歎息,我行忽至舜所藏。
江邊父老能說子,白鬚紅頰如君長。
莫嫌瓊雷隔雲海,聖恩尚許遙相望。
平生學道真實意,豈與窮達俱存亡。
天其以我為箕子,要使此意留要荒。
他年誰作輿地志,海南萬里真吾鄉。

──蘇軾〈吾謫海南,子由雷州,被命即行,了不相知,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,旦夕當追及,作此詩,示之〉

蘇東坡在儋州時,日子過得瀟灑自在。他有一首詩〈被酒獨行〉,提到海南民居稀疏地分佈在森林之中,看上去都基本相似,難以區分,因而容易使人迷路,蘇東坡喝著酒,在半醉半醒之間,沿著地面上的牛糞,還是可以辨清自家的路。同樣的,黎家小孩喜歡吹著蔥葉,跟隨蘇東坡看稀奇,但是少看到美女,多是老太婆。

其一:
半醒半醉問諸黎,竹刺藤梢步步迷。
但尋牛矢覓歸路,家在牛欄西復西。

其二:
總角黎家三四童,口吹蔥葉送迎翁。
莫作天涯萬里意,溪邊自有舞雩風。

其三:
符老風情奈老何,朱顏滅盡鬢絲多。
投梭每困東鄰女,換扇惟逢春夢婆。

──蘇軾〈被酒獨行,遍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〉三首

蘇東坡的〈縱筆〉詩三首,很能表現他在海南島的輕鬆豁達。年老沒事,喝酒喝紅了臉,小孩子還以為他年輕呢;他也自嘲曾經是朝廷高官,被貶謫海南,仍然引起老百姓的好奇觀望;運米的船沒來,幾乎斷炊,他就等著鄰居祭灶時,請他打牙祭。

其一:
寂寂東坡一病翁,白髮蕭散滿霜風。
小兒誤喜朱顏在,一笑那知是酒紅。

其二:
父老爭看烏角巾,應緣曾現宰官身。
溪邊古路三叉口,獨立斜陽數過人。

其三:
北船不到米如珠,醉飽蕭條半月無。
明日東家當祭灶,隻雞斗酒定膰吾。

──蘇軾〈縱筆〉三首

宋元符三年(1100)正月初九,才25歲的哲宗皇帝崩逝,群臣及太后於是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即位,就是宋徽宗。徽宗即位,大赦天下,蘇東坡也在被赦的名單內。蘇東坡終於結束了多年的被貶生涯,從儋州(海南島)北返而歸。這個在蠻煙瘴雨裏飽受折磨的65歲老人,將歷經災難,流離頻死的遠謫,視為一次見聞奇絕的遊歷,這種豁達的生活態度,不僅讓他安然地度過人生的逆境,也贏得後人景仰嘆服。

參橫斗轉欲三更,苦雨終風也解晴。
雲散月明誰點綴,天容海色本澄清。
空餘魯叟乘桴意,粗識軒轅奏樂聲。
九死南荒吾不恨,茲游奇絕冠平生。

──蘇軾〈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〉

黃州、惠州、儋州這三個地方是蘇東坡政治生涯的逆境,卻成就了蘇東坡在人生思考和文學成就的顛峰。他在北返路過金山寺時,已經66歲,對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──

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繫之舟。
問汝一生功業,黃州惠州儋州。

──蘇軾〈自題金山畫像〉

這首詩事實上也成了蘇東坡的自輓詩。一個月之後,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(1101)七月二十八日,蘇東坡在自己生前就很喜歡的常州病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