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

往事悠悠君莫問,檻外長江空自流。

王安石(1021~1086),字介甫,號半山,諡文,封荊國公。世人又稱王荊公。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兩任宰相、新黨領袖。晚年退居江寧半山園。
英宗治平四年(1067)正月,神宗繼位;熙寧二年(1069),任安石(49)為參知政事,以「天命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,祖宗不足法」,銳行變法。熙寧三年(1070),韓維、王安石(50)同為宰相,與神宗一起組成了變法運動的核心,陸續制定並頒行了一系列新法。但因性格、運氣、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,王安石無奈之下,於熙寧七年(1074)四月辭去相位,退居金陵(江蘇南京)。熙寧八年(1075)初,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為相,但王安石實際上已很難有所作為,至熙寧九年(1076)56歲,其獨子王雱33歲即去世,十月,堅決辭去相位,出判江寧府,後來隱退,潛心做學問,不過仍然關心新法,哲宗即位後新法遭到罷廢,他為此而痛心疾首。晚年的王安石,因兒子已亡,心境寂寞,心灰意冷。下野之後,爲了求得心靈寧靜,兩次把家產捐給寺廟。元祐元年(1086)66歲,四月卒於金陵。
在文學方面,王安石也很有成就,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。王安石也擅長詩詞,大致可以罷相(1076)為界,分爲前、後期,前期以意氣自許,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。其詩詞流傳最著名的,莫過於〈泊船瓜洲〉裡的一句:「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」

京口瓜洲一水間,鍾山祇隔數重山。
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

──王安石〈泊船瓜洲〉

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,即隱居江寧鍾山。熙寧八年(1075)春,王安石再次奉命執政,自江寧赴京,這首詩是他泊船瓜洲渡時所作的。這首詩雖寫思鄉之情,但沒有沉重、憂愁之感,全詩洋溢著輕快的情緒。

他的另一首詩〈飛來峰〉,有大氣魄,但也充分展現自負、狂傲。

飛來峰上千尋塔,聞說雞鳴見日昇。
不畏浮雲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。

──王安石〈飛來峰〉

王安石詞留下約僅20餘首,雖不以詞名家,卻不乏佳作。其詞雖然也有簡約恬淡的部分,但有幾首悼古懷今,眼光遠大,著眼家國,氣度不凡。早期的作品,〈浪淘沙令〉躊躇滿志,晚期的作品如〈桂枝香〉,豪雄慷慨。其中,〈桂枝香金陵懷古〉一詞,描寫金陵(今江蘇南京市)壯景及懷古,被讚爲詠古絕唱。它同范仲淹的〈漁家傲〉一詞,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。

伊呂兩衰翁,歷遍窮通。
一為釣叟一耕傭。
若使當時身不遇,老了英雄。
湯武偶相逢,風虎雲龍。
興亡只笑談中。
直至如今千載後,誰與爭功!

──王安石〈浪淘沙令〉

王安石寫這首〈浪淘沙令〉時,正是在宦途上奮力前進之時,懷有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及堅定的自信心,並渴望為君王所重,獲得施展才能的機會。歌頌伊、呂的不朽功業的背後,伊、呂的遭遇明主和建立功業,對於王安石來說,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,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。詞中真正讚嘆的,其實正是自己的心志理想、身世功業。

登臨送目。正故國晚秋,天氣初肅。
千里澄江似練,翠峰如簇。
征帆去棹殘陽裡,背西風酒旗斜矗。
彩舟雲淡,星河鷺起,畫圖難足。

念往昔,繁華競逐,嘆門外樓頭,悲恨相續。
千古憑高對此,謾嗟榮辱。
六朝舊事隨流水,但寒煙衰草凝綠。
至今商女,時時猶唱,後庭遺曲。

──王安石〈桂枝香金陵懷古〉

此詞大概寫於王安石再次罷相、出知江寧府之後。他在澄江、翠峰、殘陽、西風、酒旗的晚秋美景中登高懷古,感嘆六朝繁華競逐,皆見門外樓頭而相繼亡覆,刻下唯見秋草淒碧,還聽見〈後庭〉遺曲,空餘自己悲恨相續。風格深沉雄健,豪縱厚郁。《能改齋漫錄》曰:「金陵懷古,諸公寄調〈桂枝香〉者三十餘家,惟王介甫為絕唱。」據說,東坡見而歎曰:「此老乃野狐精也。」

自古帝王州,鬱鬱蔥蔥佳氣浮。
四百年來成一夢,堪愁,晉代衣冠成古丘。
繞水恣行遊,上盡層城更上樓。
往事悠悠君莫問,檻外長江空自流。

──王安石〈南鄉子〉

這首〈南鄉子〉先歌頌金陵好地方,但帝王之都後來破敗了,像一場夢。接著含蓄指出世事滄桑,表達作者恬淡而略顯憂傷的心情。

數間茅屋閒臨水,窄衫短帽垂楊裡。
花是去年紅,吹開一夜風。
梢梢新月偃,午醉醒來晚。
何物最關情,黃鸝三兩聲。

──王安石〈菩薩蠻集句〉

此詞為作者晚年隱居江寧半山之作。全篇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。一個「閒」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,也點出了作者擺脫宦海遠離風塵的村野情趣。

在孤寂寥落的晚年生活中,最令他意外的是,元豐七年(1084),王安石64歲,因「烏台詩案」貶謫黃州的政敵蘇軾,在移往汝州途中,經過金陵,特地前來拜訪。蘇軾較王安石小15歲,考取進士、去世也整整晚15年。一般而言,大家都相信兩位大人物原本沒有嫌隙,而且格局都還不凡,不會那麼小家子氣。但王安石身邊的人,因為妒忌東坡,常常想法子離間他們,以致成為政敵。
對於蘇軾的來訪,王安石又驚又喜。東坡因為兒子去世而傷悲,還來不及去拜見王安石,安石就已穿了便服,騎著驢子,來船上看東坡。據《曲洧舊聞》載:「東坡自黃徙汝,過金陵,荊公野服乘驢,謁於舟次,東坡不冠而迎,揖曰:『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。』荊公笑曰:『禮豈為我輩設哉!』東坡曰:『軾亦自知相公門下用軾不著。』荊公無語。乃相招遊蔣山。」《西清詩話》載:「元豐中,王文公在金陵。東坡自黃北遷,日與公遊,盡論古昔文字,閑即俱味禪說。公嘆息謂人曰:『不知更幾百年,方有如此人物!』」欣賞之情,溢於言表。
二十多天後,蘇軾將要離開,王安石竟十分不捨,甚至勸蘇軾買田地定居下來,好做個鄰居。據《潘子真詩話》:「東坡得請宜興,道過鍾山,見荊公。時公病方愈,令坡誦近作,因為手寫一通以為贈。復自誦詩,俾坡書以贈己。仍約坡卜居秦淮。故坡和公詩云:『騎驢渺渺入荒陂,想見先生未病時。勸我試求三畝宅,從公已覺十年遲。』」
翌年,元豐八年(1085),宋哲宗即位,高太皇太后聽政,召司馬光入京主國政,次年哲宗元祐元年(1986)任尚書左僕射、兼門下侍郎,數月間罷黜新黨,盡廢新法。王安石聽說連「免役法」也被廢除時,忍不住悲憤曰:「亦罷至此乎?」不久病逝。同一年,司馬光也病逝。

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

應算負你,枕前珠淚,萬點千行

嶺南惠州有一個清麗秀美的湖泊,風景極似杭州西湖,當地人也把它叫做西湖。一座小山依傍湖邊,也叫孤山。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,可見一片蒼翠的松樹林,林中有一座名為「六如亭」的小亭,長眠在亭下的是蘇軾的愛妾王朝雲。亭柱上鐫有一副楹聯,為蘇軾所寫:

不合時宜,惟有朝雲能識我;
獨彈古調,每逢暮雨倍思卿。

宋神宗熙寧3(1070),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乞補外,熙寧4(1071)4月,神宗御批軾出通判杭州,1128日到杭州任通判。熙寧7(1074),軾39歲,一日,與幾位文友同游西湖,宴飲時招來歌妓助興,其中王朝雲特別引人注目。湖山佳人,相映成趣,蘇軾靈感頓至,揮毫寫下了〈湖上初晴後雨〉詩二首,其中「若把西湖比西子,淡粧濃抹總相宜。」是傳頌千古的描寫西湖佳句。

其一
朝曦迎客艷重岡,晚雨留人入醉鄉。
此意自佳君不會,一杯當屬水仙王。

其二
水光瀲灩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
若把西湖比西子,淡粧濃抹總相宜。

──蘇軾〈湖上初晴後雨〉二首

王朝雲(1063~1096),字子霞,錢塘(杭州)人。熙寧7年,12歲時,蘇軾為了給繼室王閏之減少家務負擔,收養了王朝雲作為王閏之的侍兒。蘇軾在杭州4年,之後又官遷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。元豐二年(1079),軾為湖州太守,728日軾以「謗訕朝廷,無人臣之節」之罪名被捕,此即「烏台詩案」,此時王朝雲17歲,協助照料軾之妻王閏之及軾之二位幼子蘇迨與蘇過。1228日,由於宋神宗惜才,蘇軾在牢獄獲得貶為「黃州團練副使、本州安置、不得簽書公事」的誥命。翌年正月初一,軾與長子蘇邁被押解前往黃州。
元豐三年(1080),軾45歲,蘇軾的繼室王閏之已有33歲,其子蘇迨10歲,幼子蘇過也有8歲了。5月下旬,王朝雲與蘇家老小在弟弟蘇轍的護送之下,來到了黃州,與蘇軾重聚。就在蘇軾人生最為艱難的時期,徵得王閏之的同意,他將18歲的王朝雲正式接納為侍妾,兩人年齡相差27歲。王朝雲甘願與蘇軾共度患難,布衣荊釵,用黃州廉價的肥豬肉,烘出後來聞名遐邇的「東坡肉」。當年7月初七夜,蘇軾攜朝雲同遊黃州朝天門樓,見一輪新月高掛天邊,詩興大發,笑問王朝雲如此良夜,有何乞求?朝雲答道:天下女子在此夕皆向織女乞求才智技藝,但妾身卻只想乞求與先生永不分離,再也不受那提心吊膽的別離之苦。蘇軾受朝雲真情感動,即興吟出兩首〈菩薩蠻〉詞,期盼著「願人無別離」。

畫檐初挂彎彎月,孤光未滿先憂缺。
遙認玉簾鉤,天孫梳洗樓。

佳人言語好,不願求新巧。
此恨固應知,願人無別離。

──蘇軾〈菩薩蠻七夕黃州朝天門上〉二首之一

風迴仙馭雲開扇,更闌月墮星河轉。
枕上夢魂驚,曉來疏雨零。

相逢雖草草,長共天難老。
終不羨人間,人間日似年。

──蘇軾〈菩薩蠻七夕黃州朝天門上〉二首之二

元豐六年(1083)927日,朝雲在黃州臨皋亭為軾生下一子,48歲的蘇軾取名為蘇遯,小名幹兒。滿月時,黃州父老請軾賦詩一首,軾隨即口占曰:

人皆養子望聰明,我被聰明誤一生。
惟願孩兒愚且魯,無災無難到公卿。

──蘇軾〈洗兒戲作〉

元豐七年(1084)4月,蘇軾內遷「汝州團練副使、本州安置、不得簽書公事」。當年728日,不到一歲的幹兒,由於旅途奔波致病,不幸夭折於金陵。軾見朝雲哀痛寫詩二首以慰之:

詩序
去歲九月二十七日,在黃州,生子遯,小名幹兒,頎然穎異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,病亡於金陵,作二詩哭之。

其一
吾年四十九,羈旅失幼子。幼子真吾兒,眉角生已似。
未期觀所好,蹁躚逐書史。搖頭卻梨栗,似識非分恥。
吾老常鮮歡,賴此一笑喜。忽然遭奪去,惡業我累爾。
衣薪那免俗,變滅須臾耳。歸來懷抱空,老淚如瀉水。

其二
我淚猶可拭,日遠當日忘。母哭不可聞,欲與汝俱亡。
故衣尚懸架,漲乳已流床。感此欲忘生,一臥終日僵。
中年忝聞道,夢幻講已詳。儲藥如丘山,臨病更求方。
仍將恩愛刃,割此衰老腸。知迷欲自反,一慟送餘傷。

──蘇軾〈哭幹兒〉

蘇軾的哭兒詩,給王朝雲不少安慰。只是王朝雲因悲傷過度,幹兒夭折之後,從此無有生育。當年(1084)121日,蘇軾抵達泗州,因淮水淺凍,在泗州度歲。此期間,王朝雲從泗上比丘尼義沖學佛。

元祐年間(1086~1093),蘇軾官於京城,因哲宗的祖母、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,蘇軾的政治生涯逐漸抵達他一生的巔峰。一日,在家食罷捫腹徐行,顧謂眾侍兒曰:「汝輩且道是中何物?」一婢遽曰:「都是文章。」軾不以為然。又一人道:「滿腹都是識見。」軾亦未以為恰當。至王朝雲,乃曰:「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。」軾捧腹大笑曰:「知我者,唯有朝雲也。

元祐八年(1093),軾58歲,81日,蘇軾繼室王閏之病逝於於京師,得年46。九月,太皇太后高氏病逝。十月,哲宗親政,國事大變,詔定明年年號紹聖。紹聖元年(1094)4月至6月間,軾遭連續三次謫降,最後獲誥命「落左承議郎,責授建昌軍司馬,惠州安置,不得簽書公事」。軾將家中侍兒及差人遣散,令次子蘇迨攜家歸宜興,從長子蘇邁就食於宜興,由於王朝雲執意侍奉蘇軾白頭到老,軾將其與少子蘇過並二老婢帶在一起趕赴貶所。

蘇軾謫居惠州,一日與王朝雲閒坐。時落木蕭蕭,淒然有悲秋之意,命朝雲把大白,唱軾於神宗熙寧九年(1076)41歲在密州通判任內所作「花褪殘紅」。朝雲歌喉將囀,淚滿衣襟。軾問其故,對曰:「奴所不能歌者,『枝上柳綿吹又少,天涯何處無芳草』也。」軾翻然大笑曰:「是吾正悲秋,而汝又傷春矣。」遂罷。

花褪殘紅青杏小。燕子飛時,綠水人家繞。
枝上柳綿吹又少,天涯何處無芳草!

牆裏秋千牆外道。牆外行人,牆裏佳人笑。
笑漸不聞聲漸悄,多情卻被無情惱。

──蘇軾〈蝶戀花春景〉

為了彰顯王朝雲陪同赴嶺南的大義之舉,他於紹聖元年(1094)11月專門為朝雲寫了一首律詩,詩前還附有小序一則,這就是膾炙人口的〈朝雲詩並引〉。

詩引:
世謂樂天有〈鬻駱馬放楊柳枝詞〉,嘉其主老病,不忍去也。然夢得有詩云:「春盡絮飛留不住,隨風好去落誰家?」樂天亦云:「病與樂天相伴住,春隨樊子一時歸。」則是樊素竟去也。予家有數妾,四五年相繼辭去。獨朝雲者,隨予南遷。因讀《樂天集》,戲作此詩。朝雲,姓王氏,錢塘人。嘗有子曰幹兒,未期而夭云。

不似楊枝別樂天,恰如通德伴伶玄。阿奴絡秀不同老,天女維摩總解禪。
經卷藥爐新活計,舞衫歌扇舊因緣。丹成逐我三山去,不作巫陽雲雨仙。

──蘇軾〈朝雲詩,並引〉

哲宗紹聖二年(1095),軾60歲,在惠州寫了〈殢人嬌─贈朝雲),表達對朝雲憐憫之情。在詞中,蘇軾提到明朝端午尋一首好詩給朝雲,不過,大約是沒有等到明朝,東坡在作了〈殢人嬌─贈朝雲〉之後,當天就寫了要送給朝雲的一首好詞〈浣溪沙─端午〉,說是「佳人相見一千年」。

白髮蒼顏,正是維摩境界。
空方丈、散花何礙。
朱脣箸點,更髻鬟生彩。
這些箇,千生萬生只在。

好事心腸,著人情態。
閒窗下、斂雲凝黛。
明朝端午,待學紉蘭為佩。
尋一首好詩,要書裙帶。

──蘇軾〈殢人嬌─贈朝雲〉

輕汗微微秀碧紈,明朝端午浴芳蘭,
流香漲膩滿晴川。

彩綫輕纏紅玉臂,小符斜挂綠雲鬟,
佳人相見一千年。

──蘇軾〈浣溪沙端午〉

紹聖三年(1096),軾61歲,朝雲在農曆7月患瘟疫去逝,軾作〈悼朝雲並引〉寄託自己的哀思:

詩序:
紹聖元年十一月,戲作〈朝雲〉詩。三年七月五日,朝雲病亡于惠州,葬之棲禪寺松林中東南,直大聖塔。予既銘其墓,且和前詩以自解。朝雲始不識字,晚忽學書,粗有楷法。蓋嘗從泗上比丘尼義沖學佛,亦略聞大義。且死,誦《金剛經》四句偈而絕。

苗而不秀豈其天,不使童烏與我玄。駐景恨無千歲藥,贈行惟有小乘禪。
傷心一念償前債,彈指三生斷後緣。歸臥竹根無遠近,夜燈勤禮塔中仙。

──蘇軾〈悼朝雲,並引〉

朝雲既逝,蘇軾痛苦難熬,在萬般無奈的孤寂之中,他只有借詩詞來抒發自己的情感。〈西江月梅花〉、〈雨中花慢〉均為朝雲而作。其中,關於〈西江月梅花〉這首詞,楊慎在《詞品》一書中提到:「古今梅詞,以東坡此首為第一」此詞表面是詠梅,內裡其實是蘇軾為悼念歌女朝雲而寫的一首情詩。

玉骨那愁瘴霧?冰肌自有仙風,
海遷時過探芳叢,倒掛綠毛麼鳳。

素面反嫌粉涴,洗妝不褪唇紅,
高情已逐曉雲空,不與梨花同夢。

──蘇軾〈西江月梅花〉

至於蘇軾的〈雨中花慢〉,其中「應算負你,枕前珠淚,萬點千行」一句,也有人認為化用、拼湊柳永的〈憶帝京〉中的「繫我一生心,負妳千行淚」,這句也是中國最浪漫的愛情詩句之一,意思是愛上我,累了你,讓你傷心流淚。「薄衾小枕涼天氣,乍覺別離滋味。展轉數寒更,起了還重睡。畢竟不成眠,一夜長如歲。也擬待,卻回征轡。又爭奈,已成行計。萬種思量,多方開解,只憑寂寞厭厭地。繫我一生心,負妳千行淚。──柳永〈憶帝京〉」。

嫩臉羞娥因甚,化作行雲,卻返巫陽。
但有寒燈孤枕,皓月空床。
長記當初,乍諧雲雨,便學鸞凰。
又豈料,正好三春桃李,一夜風霜。

丹青如畫,無言無笑,看了漫結愁腸。
襟袖上,猶存殘黛,漸減餘香。
一自醉中忘了,奈何酒後思量。
應算負你,枕前珠淚,萬點千行。

──蘇軾〈雨中花慢〉

蘇軾在39歲杭州通判時,在杭州青樓識得12歲朝雲,自此至朝雲惠州身亡,凡22年。時軾61歲,又5年,軾亡於常州返京途中。
朝雲死後,蘇軾在惠州西湖上刻意經營,建塔、築堤、植梅,以茲懷念。據說,蘇軾夜夜見朝雲來侍,而且為年幼的乾兒授乳,總看到她衣衫盡濕,詢其原故,答道:「夜夜渡湖回家所致。」蘇軾醒後大為不忍,於是興築湖堤橫跨湖上,以便朝雲前來人夢,此堤也被後人稱為「蘇公堤」。堤成之日,當夜就夢見朝雲來謝,音容笑貌一如生前。


蘇軾原配夫人王弗,嫁到蘇家時才16歲,紅袖添香,是當年19歲的蘇軾伴讀良友,可惜27歲便去世了,化為蘇軾感情極深處的悲思。王弗逝世3年後,續娶了王閏之,是前妻的二堂妹,是一位莊重能幹的大家閨秀。官場應酬與居家主事,自然處處以王閏之這位續弦夫人為主;夜深人靜時,蘇軾又不時懷念起死去的結髮妻子王弗,其在神宗熙寧八年(1075)40歲時,在密州任通判時記念亡妻之〈江神子〉一詞,千古傳誦:

詞序: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

十年生死兩茫茫,不思量,自難忘。
千里孤墳,無處話淒冷。
縱使相逢應不識,坐滿面,鬢如霜。

夜來幽夢忽還鄉,小軒窗,正梳妝。
相顧無言,唯有淚干行。
料得年年腸斷處,明月夜,短松岡。

──蘇軾〈江神子〉

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多情自古傷離別

當你的事業受阻、懷才不遇時,柳永的〈鶴沖天〉「忍把浮名,換了淺斟低唱!」直抒胸臆。當你失去愛情時,柳永的〈雨霖鈴〉「便縱有千種風情,更與何人說?」貼切的說出你的心聲。
──《中國歷代詩人選集》

寒蟬淒切,對長亭晚,驟雨初歇。
都門帳飲無緒,留戀處,蘭舟摧發。
執手相看淚眼,竟無語凝噎。
念去去千里煙波,暮靄沈沈楚天闊。

多情自古傷離別,更那堪冷落清秋節。
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、曉風殘月。
此去經年,應是良辰好景虛設。
便縱有千種風情,更與何人說?

──柳永〈雨霖鈴〉

柳永(987~1053),本名三變,字景庄,後改名永,字耆卿。排行第七,又稱柳七。北宋文學家、詞人。柳永與張先齊名,並稱張柳。

柳永的父親、叔叔、哥哥三接、三復都是進士,連兒子、姪子都是。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,仕途長期不得志,多次應試進士不第,過著留連坊曲的生活。46歲時,再次應試,仁宗只批了「且填詞去」四字,三變不能堪,參拜宰相晏殊時,晏公曰:「賢俊作曲子麼?」三變曰:「只如相公亦作曲子。」公曰:「殊雖作曲子,不曾道『綵線慵拈伴伊坐』(柳永〈定風波〉之句)。」柳遂退,被掃地出門。後來改名柳永,至景祐元年(1034),才賜進士出身,是時已是年近半百。曾授屯田員外郎,又稱柳屯田。進宮為皇上填詞,又不慎用了先皇輓詞中的句子,仁宗不悅,投詞於地,自此不復擢用,貶為平民,從此出入名妓花樓,自稱「奉旨填詞柳三變」。

柳永一生都在妓院巷裡親熱唱和,大部分的詞誕生在青樓笙歌艷舞、錦榻綉被之中,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:「不願君王召,願得柳七叫;不願千黃金,願得柳七心;不願神仙見,願識柳七面。」柳永晚年窮愁潦倒,在潤州去世時一貧如洗,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。柳永死後亦無親族祭奠,每年清明節,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墓祭、掃,並相沿成習,稱之「吊柳七」或「吊柳會」。

柳永詞作極佳,流傳甚廣,其作品描寫羈旅窮愁的,如〈雨霖鈴〉、〈八聲甘州〉,以嚴肅的態度,唱出不忍的離別,難收的歸思,〈雨霖鈴〉一詞即是在柳永仕途失意、四處漂泊之時,他離開汴京,前往浙江時留別所歡的作品。全詞圍繞「傷離別」而構思,將詞人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。這首詞先寫離別之前,重在勾勒環境,次寫離別時刻,重在描寫情態,再寫別後想像,重在刻劃心理,其中「多情自古傷離別,更那堪冷落清秋節!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曉風殘月。」一句極富感染力。


黃金榜上,偶失龍頭望。
明代暫遺賢,如何向?
未遂風雲便,爭不恣狂蕩?何須論得喪。
才子詞人,自是白衣卿相。

煙花巷陌,依約丹青屏障。
幸有意中人,堪尋訪。
且恁偎紅翠,風流事、平生暢。青春都一餉十。
忍把浮名,換了淺斟低唱。

──柳永〈鶴沖天〉

這是柳永初到汴京不久,應試不第,打算留連坊曲時寫的詞,後來造成他「奉旨填詞」。據吳曾《能改齋漫錄》卷十六載:宋仁宗一次「臨軒放榜」,看到柳三變的名字,想起〈鶴沖天〉詞中「忍把浮名,換了淺斟低唱」的句子,就說:「此人好去『淺斟低唱』,何要『浮名』?且填詞去。」將名字抹去。

自春來、慘綠愁紅,芳心是事可可。
日上花梢,猶壓香衾臥。
暖酥消,膩雲嚲,終日厭厭倦梳裹。
無那!恨薄情一去,音書無箇。

早知恁麼,悔當初、不把雕鞍鎖。
向雞窗、只與蠻牋象管,拘束教吟課。
鎮相隨,莫拋躲,針線閒拈伴伊坐,
和我,免使年少光陰虛過。

──柳永〈定風波〉

晏殊以唯賢是舉聞名,范仲淹、孔道輔、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;韓琦、富弼、歐陽修等經他栽培、薦引,都得到重用,柳永卻因這首詞得罪,張舜民《畫墁錄》載:晏殊斥柳永「綵線慵拈伴伊坐」乃俗艷之詞。不過,柳永這首受到同代詞客攻擊最嚴厲的詞,似乎也就是他廣受大眾歡迎和讚譽的詞 。這首詞可謂為白話文學的經典之作。

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,柳詞一向被判為「俗曲」。蘇軾稱「世言柳耆卿曲俗,非也,如〈八聲甘州〉之『霜風凄緊,關河冷落,殘照當樓』,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。」蘇、柳詞風不同,宋.俞文豹《吹劍續錄》載:「東坡在玉堂,有幕士善謳,因問:『我詞比柳詞何如?』對曰:『柳郎中詞,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,唱楊柳岸曉風殘月。學士詞,須關西大漢,執鐵板,唱大江東去。』公為之絕倒。」寫失意文人的飄泊感受,是柳詞的重要內容,〈八聲甘州〉這首詞寫飄泊文人的愁苦悲傷心情,真摯而深刻,是這方面的代表作,體現了柳詞雅的一方面。

對瀟瀟暮雨灑江天,一番洗清秋。
漸霜風淒緊,關河冷落,殘照當樓。
是處紅衰翠減,苒苒物華休。
唯有長江水,無語東流。

不忍登高臨遠,望故鄉渺邈,歸思難收。
嘆年來蹤跡,何事苦淹留?
想佳人妝樓顒望,誤幾回天際識歸舟?
爭知我,倚闌干處,正恁凝愁!

──柳永八聲甘州

柳永的〈望海潮〉一詞,稱讚杭州之美,據說完顏亮讀罷,「遂起投鞭渡江、立馬吳山之志」,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。為此,宋人謝驛(處厚)還寫了一首詩:「莫把杭州曲子謳,荷花十裏桂三秋。豈知草木無情物,牽動長江萬里愁。」南宋羅大經於其《鶴林玉露》丙篇卷〈十里荷花〉一條中,也提到:「余謂此詞雖牽動長江萬之愁,然卒為金主送死之媒,未足恨也。至於荷豔桂香,妝點湖山之清麗,使士夫流連於歌舞嬉遊之樂,遂忘中原,是則深可恨耳。」

東南形勝,三吳都會,錢塘自古繁華。
煙柳畫橋,風簾翠幕,參差十萬人家。
雲樹繞隄沙。怒濤捲霜雪,天塹無涯。
市列珠璣,戶盈羅綺,競豪奢。

重湖疊巘清嘉。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
羌管弄晴,菱歌泛夜,嬉嬉釣叟蓮娃。
千騎擁高牙。乘醉聽簫鼓,吟賞煙霞。
異日圖將好景,歸去鳳池誇。

── 柳永〈望海潮〉

金庸的《射鵰英雄傳》第23回〈大鬧禁宮〉,也錄了柳永這首〈望海潮〉,郭靖、黃蓉無意中聽得隔壁的歌妓為完顏洪烈、完顏康(楊康)獻唱,接著完顏洪烈敘述金主亮因為這首詞而決定用兵江南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