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

水清可映月,山靜有蟬聲

二十多年公職期間,常在桌面玻璃下放著印有這兩句話的一張小紙,用以自許:

水清可映月,
山靜有蟬聲。

禪者有說「日日是好日」,又說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閒事掛心頭,總是人間好時節」,對於萬事萬物,總能欣賞它的美妙,展現的是一種曠達的心境。

日日是好日


「日日是好日」是雲門祖師所講的一句話。
唐末五代的時候,有一位雲門文偃禪師,他是雲門宗的開山祖師,後來在韶州(廣東)雲門山的光泰禪院,大振禪風,法席很盛。有一次,雲門文偃禪師上堂說法,他詢問弟子們說:「現在我問大家一個問題:我不問你們十五日以前如何,我只問你們十五日以後要如何?」大家面面相覷,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。雲門文偃禪師看無人答話,於是就自己回答說:「日日是好日。」──〈星雲禪話〉
日日是好日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──對已徹悟的禪者來講,既沒有壞人,也沒有壞事。因為沒有人可以傷害到他,也沒有事可以使他煩惱,他本身是沒有好壞等價值觀念的。他們既不如凡夫以個人為中心作價值判斷,也不像外道以全體的宇宙為中心作價值判斷。正因為泯除了所有的分別心,所以對他們來說,日日是好日。──〈聖嚴師父語〉

平常是道


春有百花秋有月,
夏有涼風冬有雪;
若無閒事掛心頭,
便是人間好時節。

──慧開禪師《禪宗無門關》第十九則〈平常是道〉

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禪師很有名的一首詩偈。文字非常優美,描寫大自然景致;禪意簡單平凡而深刻。如果心中去除了無妄的執著煩惱與掛礙,恢復了自我本心的清明,悠然閒適,便能與大自然相契,自然而然能領受「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」的純淨澄明,契入於「鬱鬱黃花無非般若,蒼蒼翠竹即是法身」的淨妙禪喜中。──〈自在老師說禪〉
春天不一定處處是花,但要看有花的地方,孕育百花怒放的心境。秋天雖然蕭瑟,不妨培養如明月一般皎潔的胸懷,心中自然安閑。夏天即使什麼都不好,但是可以體會涼風的自在,心靜自然涼。冬天雖冷,晶瑩純潔的雪景卻值得欣賞,苦悶會變成愉快。 「若無閑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」,是說世間的事皆是閑事,沒有一樁是不得了的,沒有一樁值得煩心,煩心的事都是閑事。如果沒有閑事掛在心頭,就是過著人間賞心樂事的時光;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。因此,往好處想,心境就會豁達,也就會自得其樂。難怪開悟的人只看到百花、明月、涼風、白雪,因為他沒有閑事也無煩惱掛心頭。──〈聖嚴法師說禪〉

兩個閒人


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戶,欣然起行。念無與為樂者,遂至承天寺,尋張懷民,懷民亦未寢,相與步於中庭。
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。
何夜無月,何處無松柏,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。

──蘇軾〈記承天寺夜遊〉

這篇文章一開始點明「夜遊」的時間是「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」(西元1083),這時東坡正因「烏台詩案」被謫貶住在黃州。當時他雖然掛著「黃州團練副史」的虛銜,卻奉命「不得簽書公事」,所以整天過著閑居的日子。這篇生活中隨手寫來的短文,正描繪出他當時的心境。
本篇文字不多,表達出朋友相知的喜悅,也描繪出作者因為內心寂靜淡遠,感到整個天地間都像水底一樣的清澈明瞭。這當中最有意思的是「閑人」兩字,此時作者被貶在黃州,一般人若處在仕途的逆境,情緒必然低落,那有閑情體會自然之美,這便反映出蘇軾的豁達人生觀和不迷戀名利的超然品格。雖然作者稱自己和張懷民為「閑人」,不免有一點自嘲的味道,多少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惆悵心情,不過,這也表示出作者過人的度量,不為俗世名利所拘的閑逸情懷。

人道無求品自高


引自:http://blog.udn.com/9guai/3996619
「事能知足心常愜,人到無求品自高」出自明代大儒陳獻章,類似的對聯「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無求品自高」則是清朝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所撰。「無求」,是要捨棄功利與浮躁,不為外物羈絆,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。「無求」,不是不思進取,而是要有所追求又不能貪圖,有所為,有所不為,必須「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」。
諸葛亮的無求是一種淡泊:「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」
陶淵明的無求是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」
范仲淹的無求是「心曠神怡,寵辱皆忘。」
楊慎的無求是「白髮漁樵江渚上,慣看秋月春風。」
林則徐的無求是「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無欲則剛。」
齊白石的無求是「人譽之,一笑;人毀之,一笑。」
──引自:http://blog.udn.com/ezmind/4574262
在佛教教義中,人到無求品自高,其實也寓有忍辱之意,面對惡意的批評、誣陷、威脅,要能忍人所不能忍、行人所不能行,安然如飲甘露。這是因為既然不求名聞利養,就要做自己的主人,昇華自己的人生修為,求個生死自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