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

往事悠悠君莫問,檻外長江空自流。

王安石(1021~1086),字介甫,號半山,諡文,封荊國公。世人又稱王荊公。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兩任宰相、新黨領袖。晚年退居江寧半山園。
英宗治平四年(1067)正月,神宗繼位;熙寧二年(1069),任安石(49)為參知政事,以「天命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,祖宗不足法」,銳行變法。熙寧三年(1070),韓維、王安石(50)同為宰相,與神宗一起組成了變法運動的核心,陸續制定並頒行了一系列新法。但因性格、運氣、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,王安石無奈之下,於熙寧七年(1074)四月辭去相位,退居金陵(江蘇南京)。熙寧八年(1075)初,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為相,但王安石實際上已很難有所作為,至熙寧九年(1076)56歲,其獨子王雱33歲即去世,十月,堅決辭去相位,出判江寧府,後來隱退,潛心做學問,不過仍然關心新法,哲宗即位後新法遭到罷廢,他為此而痛心疾首。晚年的王安石,因兒子已亡,心境寂寞,心灰意冷。下野之後,爲了求得心靈寧靜,兩次把家產捐給寺廟。元祐元年(1086)66歲,四月卒於金陵。
在文學方面,王安石也很有成就,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。王安石也擅長詩詞,大致可以罷相(1076)為界,分爲前、後期,前期以意氣自許,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。其詩詞流傳最著名的,莫過於〈泊船瓜洲〉裡的一句:「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」

京口瓜洲一水間,鍾山祇隔數重山。
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

──王安石〈泊船瓜洲〉

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,即隱居江寧鍾山。熙寧八年(1075)春,王安石再次奉命執政,自江寧赴京,這首詩是他泊船瓜洲渡時所作的。這首詩雖寫思鄉之情,但沒有沉重、憂愁之感,全詩洋溢著輕快的情緒。

他的另一首詩〈飛來峰〉,有大氣魄,但也充分展現自負、狂傲。

飛來峰上千尋塔,聞說雞鳴見日昇。
不畏浮雲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。

──王安石〈飛來峰〉

王安石詞留下約僅20餘首,雖不以詞名家,卻不乏佳作。其詞雖然也有簡約恬淡的部分,但有幾首悼古懷今,眼光遠大,著眼家國,氣度不凡。早期的作品,〈浪淘沙令〉躊躇滿志,晚期的作品如〈桂枝香〉,豪雄慷慨。其中,〈桂枝香金陵懷古〉一詞,描寫金陵(今江蘇南京市)壯景及懷古,被讚爲詠古絕唱。它同范仲淹的〈漁家傲〉一詞,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。

伊呂兩衰翁,歷遍窮通。
一為釣叟一耕傭。
若使當時身不遇,老了英雄。
湯武偶相逢,風虎雲龍。
興亡只笑談中。
直至如今千載後,誰與爭功!

──王安石〈浪淘沙令〉

王安石寫這首〈浪淘沙令〉時,正是在宦途上奮力前進之時,懷有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及堅定的自信心,並渴望為君王所重,獲得施展才能的機會。歌頌伊、呂的不朽功業的背後,伊、呂的遭遇明主和建立功業,對於王安石來說,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,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。詞中真正讚嘆的,其實正是自己的心志理想、身世功業。

登臨送目。正故國晚秋,天氣初肅。
千里澄江似練,翠峰如簇。
征帆去棹殘陽裡,背西風酒旗斜矗。
彩舟雲淡,星河鷺起,畫圖難足。

念往昔,繁華競逐,嘆門外樓頭,悲恨相續。
千古憑高對此,謾嗟榮辱。
六朝舊事隨流水,但寒煙衰草凝綠。
至今商女,時時猶唱,後庭遺曲。

──王安石〈桂枝香金陵懷古〉

此詞大概寫於王安石再次罷相、出知江寧府之後。他在澄江、翠峰、殘陽、西風、酒旗的晚秋美景中登高懷古,感嘆六朝繁華競逐,皆見門外樓頭而相繼亡覆,刻下唯見秋草淒碧,還聽見〈後庭〉遺曲,空餘自己悲恨相續。風格深沉雄健,豪縱厚郁。《能改齋漫錄》曰:「金陵懷古,諸公寄調〈桂枝香〉者三十餘家,惟王介甫為絕唱。」據說,東坡見而歎曰:「此老乃野狐精也。」

自古帝王州,鬱鬱蔥蔥佳氣浮。
四百年來成一夢,堪愁,晉代衣冠成古丘。
繞水恣行遊,上盡層城更上樓。
往事悠悠君莫問,檻外長江空自流。

──王安石〈南鄉子〉

這首〈南鄉子〉先歌頌金陵好地方,但帝王之都後來破敗了,像一場夢。接著含蓄指出世事滄桑,表達作者恬淡而略顯憂傷的心情。

數間茅屋閒臨水,窄衫短帽垂楊裡。
花是去年紅,吹開一夜風。
梢梢新月偃,午醉醒來晚。
何物最關情,黃鸝三兩聲。

──王安石〈菩薩蠻集句〉

此詞為作者晚年隱居江寧半山之作。全篇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。一個「閒」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,也點出了作者擺脫宦海遠離風塵的村野情趣。

在孤寂寥落的晚年生活中,最令他意外的是,元豐七年(1084),王安石64歲,因「烏台詩案」貶謫黃州的政敵蘇軾,在移往汝州途中,經過金陵,特地前來拜訪。蘇軾較王安石小15歲,考取進士、去世也整整晚15年。一般而言,大家都相信兩位大人物原本沒有嫌隙,而且格局都還不凡,不會那麼小家子氣。但王安石身邊的人,因為妒忌東坡,常常想法子離間他們,以致成為政敵。
對於蘇軾的來訪,王安石又驚又喜。東坡因為兒子去世而傷悲,還來不及去拜見王安石,安石就已穿了便服,騎著驢子,來船上看東坡。據《曲洧舊聞》載:「東坡自黃徙汝,過金陵,荊公野服乘驢,謁於舟次,東坡不冠而迎,揖曰:『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。』荊公笑曰:『禮豈為我輩設哉!』東坡曰:『軾亦自知相公門下用軾不著。』荊公無語。乃相招遊蔣山。」《西清詩話》載:「元豐中,王文公在金陵。東坡自黃北遷,日與公遊,盡論古昔文字,閑即俱味禪說。公嘆息謂人曰:『不知更幾百年,方有如此人物!』」欣賞之情,溢於言表。
二十多天後,蘇軾將要離開,王安石竟十分不捨,甚至勸蘇軾買田地定居下來,好做個鄰居。據《潘子真詩話》:「東坡得請宜興,道過鍾山,見荊公。時公病方愈,令坡誦近作,因為手寫一通以為贈。復自誦詩,俾坡書以贈己。仍約坡卜居秦淮。故坡和公詩云:『騎驢渺渺入荒陂,想見先生未病時。勸我試求三畝宅,從公已覺十年遲。』」
翌年,元豐八年(1085),宋哲宗即位,高太皇太后聽政,召司馬光入京主國政,次年哲宗元祐元年(1986)任尚書左僕射、兼門下侍郎,數月間罷黜新黨,盡廢新法。王安石聽說連「免役法」也被廢除時,忍不住悲憤曰:「亦罷至此乎?」不久病逝。同一年,司馬光也病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