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

一任階前,點滴到天明

景美溪畔的滬江中學,校長室內懸掛著一褔書法,寫的是蔣捷的〈虞美人〉。
宋亡之後,許多文人留下懷念故國的動人詞句。蔣捷與周密、王沂孫和張炎一起被稱為「宋末四大家」,另外一位有關係的是畫家鄭思肖。

寧可枝頭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風中

宋朝畫家思肖,畫蘭,連根帶葉,均飄於空中。人問其故,他說:「國土淪亡,根著何處?」國,就是土,沒有國的人,是沒有根的草,不待風雨折磨,即形枯萎了。

──陳之藩〈失根的蘭花〉

陳之藩這篇動人的文章,是目前兩岸中小學校經常選讀的教材。

鄭思肖(1241~1318),南宋末元初畫家、詩人,字憶翁,太學上舍應博學宏詞科,曾獻策抵抗元人南侵軍隊,未被採納。宋亡,隱居吳中,寄食報國寺以終。
鄭思肖初名非思肖,宋亡始改名思肖,即思趙。為了寄託愛國情懷,鄭思肖坐臥必向南,並自號「所南」,又號三外野人。憶翁與所南,皆寓意也。扁其堂曰「本穴世界」,以「本」之「十」置下文則大宋也,以次寓意大宋遺民。
精墨蘭,自更祚後為蘭不畫土,根無所憑藉,寓意宋朝淪亡。或問其故,則云:「地為人奪去,汝猶不知耶?」。
在百花之中,中國詩人最鍾愛的就是梅、蘭、菊。菊花象徵高潔的品性、堅貞的操守;有許多菊花不落瓣,乾枯了仍不離枝。鄭思肖有一首〈畫菊〉詩,寫出了菊花寧願枯死枝頭,決不被北風吹落的傲骨,同時也藉菊化的孤高自處,托物言志。

花開不並百花叢,獨立疏籬趣無窮。
寧可枝頭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風中?

──鄭思肖〈畫菊〉

留得許多清影,幽香不到人間

張炎(1248~1320),字叔夏,號玉田,晚年號樂笑翁。張炎是勛貴之後,前半生居於臨安,生活優裕,宋亡,跡不仕,縱游浙東西,落拓以終。炎工長短句,以春水詞得名,人因號曰張春水。張炎有一重要的貢獻,是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《詞源》,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。
其代表作為〈八聲甘州)。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(1290)六月,朝廷徵集了一批文人來到燕都繕寫金字《藏經》,張炎等數人結伴前去應徵。張炎不仕新朝,也「深隱」過,但要吃飯,也還得尋找謀生的機會。文人憑藝去為政府寫經,這實在與賣字畫差不多,所以應該說是自願的。事實上,他們次年也就「北歸」回江南了。此詞是再「逾歲」所作,即至元二十九年(1292)秋,作者客居山陰之時,其時,張炎已四十四歲。前四句追溯與友同往燕都情景。冰天雪地,枯林古道,寒襲貂裘,馬飲長河,敘來詞氣甚壯。末用怕登樓見夕陽西下的斷腸景象收束,悲涼之意,與發端之壯詞相對應,形成了頗有幾分像稼軒的風格。

詞序:辛卯歲,沈堯道同余北歸,各處杭越。逾歲,堯道來問寂寞,語笑數日,又復別去。賦此曲,並寄趙學舟。

記玉關、踏雪事清游。
寒氣脆貂裘。
傍枯林古道,長河飲馬,此意悠悠。
短夢依然江表,老淚灑西州。
一字無題處,落葉都愁。

載取白雲歸去,問誰留楚佩,弄影中洲。
折蘆花贈遠,零落一身秋。
向尋常野橋流水,待招來、不是舊沙鷗。
空懷感,有斜陽處,卻怕登樓。 

──張炎〈八聲甘州)

張炎另一首〈清平樂〉,則與鄭思肖有關。

三花一葉,比似前時別。
煙水茫茫無處說,冷卻西湖殘月。

貞芳只合深山,紅塵了不相關。
留得許多清影,幽香不到人間。

──張炎〈清平樂〉

張炎聽到鄭思肖畫失根的蘭花之事,深為感動,也想得到鄭思肖的一幅無根墨蘭,但他聽說思肖的墨蘭畫「不妄與人,邑宰求之不得」,因此也不敢向思肖索畫。鄭肖思後來獲悉張炎心願,立即畫了幾枝疏蘭送給張炎。張炎獲贈墨蘭後,觀賞許久,對鄭肖思極感敬佩,便寫下這首〈清平樂〉。「留得許多清影,幽香不到人間」,蘭花的窈窕清影留在山中,幽幽香氣也不願飄到世間,意指處於亡國之時,堅守節義。

一任階前,點滴到天明

少年聽雨歌樓上,紅燭昏羅帳。
壯年聽雨客舟中,江闊雲低,斷雁叫西風。

而今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。
悲歡離合總無情,一任階前,點滴到天明。

──蔣捷〈虞美人〉

蔣捷(1245~1301),字勝欲,號竹山,宋末元初詞人。宋恭帝咸淳十年(1274)進士,在他的〈一剪梅〉中有句「紅了櫻桃,綠了芭蕉」,留名當時,人稱「櫻桃進士」。蔣捷生活在宋朝滅亡、蒙古人入侵江南的時期,尤其在南宋滅亡後他被迫多次遷徙,晚年在太湖竹山隱居不仕。蔣捷的詞多承蘇、辛一路,內容多為懷念故國、山河之慟、風格多樣,最著名的是〈虞美人〉,將詞人一生心境轉折表露無遺。
蔣捷這首〈虞美人〉,藉著聽雨的三個不同情境,來抒寫人生三個不同階段的生活心境。
「聽雨歌樓上,紅蠋昏羅帳」是寫少年時光的浪蕩醉夢,縱情聲色玩樂。
「聽雨客舟中,江闊雲低,斷雁叫西風」是寫中年時飄搖於風雨,流離於江海,不勝行役之苦,悲悵飄泊。
「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」是寫悲歡離合的歷盡、人事滄桑、年華已逝、鬢髮已白的淒涼寂寞。
末兩句總結,感慨人一生悲歡離合的無情,和往事如煙的無奈與悲悵。兩句結語看似無情又無奈,也是一種深沈的感嘆!畢竟唯有情深之人,才能深刻體會人間悲歡離合的無憑。

以下是「紅了櫻桃,綠了芭蕉」的原詞〈一剪梅〉。

一片春愁待酒澆,江上舟搖,樓上簾招。
秋娘渡與泰娘橋,風又飄飄,雨又蕭蕭。

何日歸家洗客袍?銀字笙調,心字香燒。
流光容易把人拋,紅了櫻桃,綠了芭蕉。

──蔣捷〈一剪梅〉

這首詞是宋亡以前作者早期漫遊時所作,寫的是暮春時節的羈旅情懷。上片著意抒寫客愁,下片寫離情與鄉思。最後一段寫著,時光遠遠地將人拋在後面,歲月不饒人。若是不信,且看那紅紅的櫻挑和綠綠的芭蕉,春天即將逝去,夏天就要到了。「紅了櫻桃,綠了芭蕉」二句構思新巧,辭語工麗,將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,生動形象深受後人喜愛,為古今詞家傳誦之名句。

千古盈虧休問。歎漫磨玉斧,難補金鏡

王沂孫,字聖與,號碧山、中仙、玉笥山人,會稽人。生卒年不詳,生年在周密之後,張炎之前,得年約四十歲左右。元朝至元年間,任慶元路學正。廣交遊,晚期往來杭州、紹興,與周密、張炎等人唱和。
王沂孫雖在元朝任官,心理卻很複雜,他所作的許多詞中其是都是寫故國之思,不僅含有對宋王朝的懷念或民族意識,而且展現世事無常、興亡盛衰不由人意的滄桑感,同時也滲透了個人在歷史巨變中無可奈何、只能聽任擺佈的淒涼感。在宋末詞人中,王沂孫的詠物詞最多,也最精巧。在寫作手法上,他比周密、張炎寫得更隱晦、含蓄,常常借甲詠乙,借此喻彼,看上去大多只是詠物、寫景以及寫男女戀情,而在隱隱約約之間,用些特殊的筆法,暗示詞中埋藏得很深的真實想法與情感。他的詞往往被認為有深遠的寄託。如著名的〈眉嫵新月〉詞中無法補圓的新月,寄託著詞人在宋室傾覆後複國無望的深哀巨痛。

漸新痕懸柳,淡彩穿花,依約破初瞑。
便有團圓意,深深拜,相逢誰在香徑?
畫眉未穩,料素娥、猶帶離恨。
最堪愛、一曲銀鉤小,寶簾掛秋冷。

千古盈虧休問。歎漫磨玉斧,難補金鏡。
太液池猶在,淒涼處,何人重賦清景?
故山夜永。試待他、窺戶端正。
看雲外山河,還老盡桂花影。

──王沂孫〈眉嫵新月〉

正由於王沂孫是以深隱的筆法抒發複雜的情感,所以詞的結構特別地曲折,語言也特別地精細。但詞境狹窄,詞旨隱晦,也是一大缺陷。至於情調低沉,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,則是與他同期同派詞人的通病。

蹬古松斜,崖陰苔老,一片清愁

周密(12321298),字公謹,號草窗,又號四水潛夫、弁陽老人、弁陽嘯翁。宋末在臨安府、兩浙,任轉運司幕一職,監豐儲倉,後為義烏縣知縣。南宋被蒙古族佔領後,周密不願意做元朝的官,在臨安隱居,並著書記錄舊朝南宋的各種事物。
周密為南宋末年雅詞詞派領袖,工詩詞,作品風格纖細奇險,有詞集《萍洲漁笛譜》,詞選《絕妙好詞》流傳於世。他雖出身望族,卻無意仕進,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平民,可謂一個「職業江湖雅人」,從其自號「草窗」便可見端倪。從周密留下來作品中更可以窺見他充滿雅趣的生活和經歷。他在詞、詩、書、雜文、畫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。
其詞講究格律,文字精美,為宋末格律詞派的代表作家。早期多惆悵之作,韻美聲諧;中期以後轉為憂傷悽楚,多抒發思國懷鄉之情,如〈拜星月慢〉、〈玉京秋〉、〈一萼紅〉等。

步深幽。正雲黃天淡,雪意未全休。
鑒曲寒沙,茂林煙草,俯仰千古悠悠。
歲華晚、漂零漸遠,誰念我、同載五湖舟。
蹬古松斜,崖陰苔老,一片清愁。

回首天涯歸夢,幾魂飛西浦,淚灑東州。
故國山川,故園心眼,還似王粲登樓。
最憐他、秦鬟妝鏡,好江山、何事此時遊。
為喚狂吟老監,共賦銷憂。

──周密〈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〉

仰天浩歎之餘,眼前的景物倍感淒涼。君不見,石階上古松橫斜,崖邊久已綠苔遍佈。繁華消歇,遊人罕至,何等蕭條!
這首詞中的蓬萊閣在紹興臥龍山,為五代時吳越王錢鏐所建,是浙東名勝。元兵於1276年正月入杭州,攻佔南宋都城臨安,宋室滅亡。周密隨即流亡,這年和次年的冬天都曾到過紹興,從詞中描寫冬天的景物來看此詞應是第二年冬天遊覽蓬萊閣時寫的,表達了作者懷念故國山河的愛國憂思。詞人登樓遠眺,俯仰古今,感慨滄桑,發而為詞,淒哀入骨。
草窗詞素以意象縝密著稱。綜觀全詞,寫景空遠,抒情婉曲,結構細密,引事用典十分貼切,充分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詞學功底和創作才力。所以這首詞一直被推為《草窗詞》的壓卷之作。「五湖」指太湖,范蠡輔佐越王句踐滅吳,功成身退,乘輕舟以泛於五湖,莫知其所終極,作者用蠡典故,含有遁跡江湖之意。「秦鬟」指紹興的秦望山,秦始皇曾經登臨,又以山形頗肖婦人鬟髻,故有此稱。河山雖好,國不復國,登高四望,徒增苦恨而已。「狂吟老監」指賀知章,曾為秘書監,自號四明狂客。這首詞通篇憂思甚深,但表現得比較曲折蘊藉,又能處處照應,造語工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